15年国考申论范文:让棚户区居民早日共圆安居梦

15年国考申论范文:让棚户区居民早日共圆安居梦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人民的梦。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包括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构成了恢宏中国梦的鲜活细节和缤纷底色。

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筑梦。让人民都能过上美好生活,不能无视棚户区群众。近些年来,各地发展取得很大成绩,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而棚户区、“城中村”也大量存在。极大的现实反差,加剧着人们的心头落差。“一人向隅,满座不乐”,没有棚户区群众的小康和幸福生活,中国梦就是残缺的。加快棚户区改造,改善棚户区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不仅是实现中国梦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棚改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不但能实现百姓改善生活的盼头,而且能接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棚改还有助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让更多困难群众住进新居,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为扩大就业增添岗位。此外,棚户区改造能够降低房地产开发投融资风险,有利于消化过剩产能,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快棚户区改造,本届政府下决心再改造1000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逐步将非集中成片城市棚户区统一纳入改造范围;同步建设配套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一项项清晰目标和务实举措,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困难群众的真情关爱;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实现目标任务过程中必须承担重要责任。

一方面,要求政府既要合理安排预算,尽可能把更多的财力向棚改工程倾斜,要创新筹资办法,发挥好市场这一只手和群众千万只手的作用,多渠道解决资金难问题,切实保障房屋质量、搞好配套设施,让居民住得称心。在棚户区改造新建住房的分配过程中,要确保各个环节的公开透明,使新房真正惠及那些最需要的群众。

另一方面,在棚户区改造中要重视以人为本。把拆迁工作从追求速度转向关注民生,采取积极措施主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把握政策,用好政策,对群众利益诉求给予充分尊重和考虑,切实保障老百姓权益。棚改是利民惠民的好事实事,但是如果政策宣传不到位,或在政策执行中有失公平,就容易在房屋征收拆迁和安置环节上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同时要强化法治意识,严格按照法定标准和程序展开工作,主动为群众搞好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民心工程。不仅涉及搬迁、改造等复杂工作,还面临着资金配套等压力。对照中央要求,细化群众工作,规范补偿标准,才能使棚户区改造得到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千方百计筹措配套资金,努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进度,才能稳步实现棚户区群众的安居梦想,为中国梦的实现不断汇聚起强大力量!

分享一点个人的经验给大家(经验分享部分看过的人不用看了)。我的笔试成绩一直都是非常好的,不管是行测还是申论,每次都是岗位第一。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得了的。论坛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叫做“得速读者得行测”,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笔试的好成绩。其实,不只是行测,速读对申论的帮助更大,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而且,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都大有提高,个人总结,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成功一半,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平时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慢慢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养自己这样的习惯。当然,有经济条件的同学,千万不要吝啬,花点小钱在自己的未来上是最值得的,多少年来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既然势在必得,就不要在乎这一刻。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到这里用这个软件训练速读,大概30个小时就能练出比较厉害的快速阅读的能力,这是给我帮助非常大的一个网站,极力的推荐给大家(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工具,一款公务员考试软件,对于我成功它绝对是功不可没的,超猛的一款软件,集成最新题库、大纲资料、模拟、分析、动态等等各种超赞的功能,性价比超高,是绝不可缺的一款必备工具,结合上速读的能力,如虎添翼,让整个备考过程效率倍增。到我推荐的这里搜索“公务员”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目(也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最后,记得好好学习,只有自己帮助自己。祝愿每一位有梦想的同学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帮大家祈福!加油!

15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领导干部奢侈浪费现象

无论是公款吃喝还是公车消费,无论是乱栽乱建还是豪华办公楼,都集中反映了目前领导干部奢侈浪费现象突出。尽管高层领导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但仍呈现“上有对策、下有对策”,“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的疲软格局。历史上秦朝二世而亡,唐朝盛极而衰,罗马帝国的崩溃都令人嗟叹不已。治乱交替,盛衰无常,杜绝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是确保一个政党保持清正廉洁的关键之策。

奢侈浪费不符合党的优良传统和执政理念。“贪污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同样是极大的犯罪”。奢侈消费是一种变相的腐败,腐蚀着干部修养、败坏着社会风气、弱化着党的凝聚力,损害着政府形象。“奢靡之始,危忘之渐”,当我们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当我们纸醉金迷,肆意挥霍时,扪心自问,又是否真正践行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奢靡之风屡禁不止有着深层的原因。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宗旨意识严重缺乏,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甚嚣尘上:出访一定迎来送往,否则“掉价儿”;宴请一定鲍鱼茅台,否则“丢脸儿”;采购一定“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否则“失份儿”;另一方面,规则不细,管理不全、监督不够、惩戒不严也为奢靡之风推波助澜。

“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狠刹浪费之风,必须有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所谓“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正是此意,此乃治标;而健全机制,加强制约监督,权力入笼,才能治本。纵观世界各国,治理政府奢靡,无一不是靠制度的约束,如芬兰、如美国。制度的设置要兼具科学性与智慧性,系统性与全面性,越细致越好,越具有操作性越好。完善的、透明的、立体的、多元的监督管理也要紧随其后,“风一样的走过场”,监督缺乏实际性、缺乏长效性,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此外,净化社会大环境,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从生活做起、从小事做起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2015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读书无用

因为商人马云的一段话,“读书无用论”的话题又被提上了议程。其实,马云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并非“读书无用”,而是以一种引人注目的方式劝年轻人不要迷信读书,不要读死书,不要天真地将读书与成功画上等号,有比读书更重要的价值去追求。这种意思,很容易就被人断章取义了,被一些喜欢标签化的人贴上了“读书无用”的标签。社会中本就流行着“读书无用”的撒娇、抱怨和愤懑,而当这种论调从一个公众崇拜的成功人物嘴中说出来时,似乎就更有了说服力,也更有了对知识和读书的反讽意味。

读书无用吗?当然不是。很简单的常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读过书的人肯定比没有读过书的人更能够成功,读书多的人在概率上比读得少的人收入更高;但从个案上看,也有特殊性,即某一个没读过书的人比读过很多书的邻居收入高很多倍,某一个读到博士的人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靠在外打工的父母养着——但这纯粹只是反常情况,公众一定要有对知识和读书的自信,而不能轻易被那些反常的极端个案影响对普遍价值的判断。

当下中国兜售“读书无用论”的,主要有三类人,一类是对社会不公充满愤怒的人,他们会把心中的偏见投射到对社会的分析上。“拼爹”现象的存在,确实干扰着社会公平,打压着穷人、无关系的人上升的通道,但总体上“读书”肯定比“不读书”更有竞争力。如果没有高考,穷人拿什么跟官宦子弟拼呢?当然,有了高考,不一定拼得过富二代、官二代,但是,起码比“不读书”更能改变命运。这类批判家往往看不到这种对比,而是习惯借“读书无用”表达对“拼爹”之类的不满。北大人大,不如一个好爸。这显然过于偏激了。

一类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些失败者,他们的失败,不少方面都源于自身没抓住机会,或者在竞争中被淘汰,他们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习惯性将失败都归咎于社会和体制,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社会不公和体制弊病造就的。于是,在这种愤懑的情绪下,就有了“读书无用论”。

最后一类,是社会中某些成功人物。他们成功了,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被大众追捧,但这些成功人物,并没有以正面的价值观去影响青年,而常利用自身影响力兜售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这些成功人物,往往走的是不同寻常的路,甚至是以反智起家,他们就会放大这种“不同寻常”,强调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没有上过大学”,以此反讽教育之弊或凸显自身,以个案作为成功的示范,对年轻人产生了不小的误导。

不要不负责任地向社会传递“读书无用论”的悲观情绪。不错,中国社会确实算不上一个平等的社会,诸多领域都存在较严重的不公现象,但是,教育是一个矫正器,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它为这个社会最底层、最弱势的人保留着一个向上流动的通道,以避免贫穷在代际间传递,避免贫富差距固化为一个板结的、无法流通的阶层。是的,社会存在着严重的拼爹、拼关系现象,但这不能成为悲观地传递“读书无用论”的理由。教育的公平,知识改变命运,为冲破拼爹所构建的阶层铁幕保持了一种可能,为底层向上流动打开了一个天窗。很多人看不到无数的年轻人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看到几个读书找不到工作的案例,就悲鸣不已,大呼“读书无用”。这对那些正在读书的年轻人,还有那些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孩子,会形成极大的误导。

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言论可以自由 谣言不能自由

 

“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走遍天下”。信息时代,谣言给人们带来的挑战与日俱增,对此,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会坐视不管。正因如此,网信办发言人在回应“微信十条”时指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允许谣言、暴力、欺诈、色情、恐怖信息传播,我们的网络空间不能成为杂乱无序、充满戾气的空间。

谣言是指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谣言的历史十分悠久,而在新媒体时代,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又获得了新的“翅膀”,其传播力和破坏力也呈几何级增长。近年来,从抢盐风波,到地震谣言,再到艾滋病女事件,谣言所及,不断侵犯着他人的权利名誉、破坏着社会的公共秩序。因此,对谣言的否定态度,体现着一个公民的基本理性,捍卫着一个社会的起码底线。其间贯穿的一条逻辑则是,自由和秩序是辩证的关系,任何个人的自由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不能突破底线,妨碍他人自由。换句话说,言论应当自由,谣言不能自由。

有些人认为,言论自由包含着说错话的自由,宽容谣言就是保护说话权利,而惩治谣言就是遏制言论自由。这样的观点似是而非。作为一项法律权利和政治权利,言论自由是人们在意见表达方面的自由,其法理基础是宽容主观好恶、承认观点多元。正如任何自由都有边界一样,言论自由也不例外。保护“说错话”的权利,并不意味着放纵故意造谣。说错话与造谣言,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过一句名言:绝不会保护任何人在戏院中诳呼起火引起恐慌的自由。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在法律上不属于行使言论自由,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言论自由,会包括造谣的自由。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言论的自由市场上,谣言终究会不攻自破,因此要粉碎谣言,最好奉行不干涉主义,让谣言自生自灭。且不说“三人成虎”的道理,即便是谣言真的消除了,是非对错就不要了吗?现实损害就不存在了吗?以“言论自由”为名,行践踏他人权利、破坏社会秩序之实,这才是对自由真正的破坏。正因如此,世界各国在对待谣言的问题上态度鲜明。德国出台的《信息与通信服务法》等法律指出,互联网言论可以成为犯罪事实;英国《2003年通信法案》明文规定,在网上发布自己知道是虚假的信息就可能构成犯罪;美国通过《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等百余项法律法规,对网络信息传播加以规范,为追究网络谣言提供了法律依据。

由此可见,治理网络谣言并不是压制言论自由,也绝非要扼杀批评的声音。正如国家的公权力不能滥用一样,个人的权利行使同样有着一定的边界,网络世界的言行依然受道德、法律等行为规则的约束。如果一个人行使自由不受约束,他人的权利就无法保障;如果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他人也可以同样行使这种自由。简单地把“言论自由”理解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是不受任何限制的造谣自由,这种滥用民主权利的后果,必然是谁都难以有真正的自由。

正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每一个公民,不仅要懂得自己有自由,还要明确别人有着和自己一样的自由。惟其如此,我们的自由才能“交相利”而非“交相害”,言论自由才能真正增进公民福祉、推动社会进步。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所在。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强化群众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感情观、公仆观、政绩观、名利观,扎根人民,帮民解困、为民谋利。

树立“鱼水相依”的感情观,真心实意热爱群众。对人民群众的感情,直接检验党员干部人生境界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只有具备真挚而深厚的百姓情怀,才能形成为民利民的自觉自愿。那么,对群众的感情从哪里来?一是心中有位置。始终把群众当亲人,用心接纳群众、用情感化群众,而不能半心半意、虚情假意。二是亲近零距离。放下架子、迈开步子,多到车间班组、田间地头去,与群众交朋友、做知己、心贴心,真切体验群众的甘苦忧乐,与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乐在一起。三是融入敢担当。把群众的事当作大事来办,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群众期盼的事情再难也要真抓实干,在关键处为民作主,于细微处彰显真情。

树立“以民为先”的公仆观,敬业尽责服务群众。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无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绝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恪尽职守、忘我奉献,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要谨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珍惜人民提供的舞台,顾念人民的疾苦,严防特权思想,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牢记公仆须受监督。把接受监督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觉悟、一种美德,虚心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评判,改进思想作风,严守纪律底线,提高工作成效,让群众贴得近、信得过、靠得住。

树立“功不在我”的政绩观,务实肯干造福群众。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怎样取得政绩,是领导干部必须思考的一个现实课题。应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向群众求教,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不搞主观臆断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始终为民谋利解难,多想想群众的事情办好了没有、群众的困难解决了没有、群众还需要我们做什么,急民之需、解民之忧、纾民之难,使群众最大程度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把领导力量与群众力量聚合起来,把教育群众与组织群众统一起来,在为民务实的工作中团结群众、赢得群众。

树立“豁达淡然”的名利观,克己奉公利及群众。名利之心人皆有之,关键是追求什么样的名、什么样的利。领导干部如果心里只有自己的小算盘而没有群众的大利益,甚至贪图一己之虚名浮利而与民争利,工作上弄虚作假、损公肥私,生活上奢靡浪费、追求享乐,作风上庸懒散奢、虚度光阴,必然遭到群众唾弃,甚至受到法律制裁。应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在行动上恪守本分,兢兢业业、清廉自守,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敬畏之心对待权、以精进之心对待事,时刻为百姓谋、不为个人计,追求更多为群众认可的名,争取更多对群众有益的利。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才能真正建功立业。

2015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存好心 做好事 有好报

农妇刘女士热心让邻居李老太太搭载自己的顺风车,不料发生事故,老太太不幸去世,刘女士主动提出赔偿,老太太家属坚决拒绝,理由是“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

这个故事让我很感动,很惭愧,试想如果我是当事人会如何?举手之劳的热心或许并不缺,但面对重大事故敢于担当负责,面对巨大悲痛不忘感恩和包容,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这个故事很简单,很平常,很朴素,但是却很直观,很生动,很温馨,很有爱。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存好心,做好事,有好报的道理。

存好心就是要有勇于担当的责任心、助人为乐的同情心、知恩图报的感恩心、判断善恶的是非心。先贤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 之心”,这四心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这些良心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不需要任何学习,也不用考虑,明心见性,当下就能正确的判断。我们常说 天真无邪,理论大致源自于此。现代人看来,孟老夫子未免有点太傻太天真。现实中有太多的丑恶:从食品行业造假到媒体恶意炒作,从普通网民传播虚假信息到官 员的奢侈浪费,连我们最信任的专家也被收买去做虚假鉴定……,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行贿受贿,短斤缺两,尔虞我诈……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令人 痛心,绝望,愤怒。我们不禁要怀疑,人性真的是善的吗?

或许社会有一些丑恶,但是我们更要看到,社会也有很多如刘女士一样善良的人:如恪守承诺的信义兄弟,恪尽职守的徐老师,舍己救人的吴妈妈,还有千千万万的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的志愿者……这些好人好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对人性善抱有希望,有信心。

好心不仅来自于人性的天生的力量,更来自于后天的培养。我们应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通过教育,使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人道主义情感、 正义感、自尊感等都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当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建立了具有良好公德共识的体系,一个社会的发展便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推动力。

存好心只是知,只是观念,只是想法,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仅有好心是不够的,还应该做好事。

在存好心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事。首先是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食品的将食品做得安全放心,做医生的提高医术减轻病痛……每个行业首先应该做好自己 的本分。其次是要乐于助人,甘于牺牲奉献。刘女士的行为就属于后者,不过遗憾的是,她没有把好事做好。这让我想起一些去参加雅安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他们满 怀爱心和激情,在没有任何救助知识和能力的情况下,盲目的赶到灾区,结果是灾没有救成,反而要人救。可见做好事也要有知识,有能力,有准备。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事情不是人力所能及的。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但凡存好心的人,无论是什么结果,都应该有好报。

有好报集中体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对于好人好事要有正确的评价机制和合理的救助机制。对于好心人首先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好心人有荣誉感,自豪 感、自信心。媒体要充分发挥抑恶扬善的作用,宣传好、报道好好人好事。相关部门要定期发起组织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的活动。就物质层面来说,要建立完善的 救助机制。做好事是有风险的,不能让好人个人承担,而是需要我们全社会为善良买单。社会要为善良撑腰,制度要为好人护航,这样做好事才做得有保障,有底 气,有力量。

我们做好事不仅要继承古道热肠,行侠仗义的传统,还要丰富的知识和强大的能力,更要有正确的评价和制度的保障,这样我们才能把好事做成、做多、做大。

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铁饭碗的幸福

【热点背景】

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是幸福的。2012年10月15日,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报名,计划招录2万余人,创历年新高。据预测,年报名人数很可能接近200万,招录比例或达90∶1,竞争强度也创历年之最。然而,2013年5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机关排名倒数第一,排名倒数第二的是民营企业。这与公务员报考的热度极不相符。公务员这一职业“被群众幸福“与“自身职业认同中的不幸福”形成鲜明对比。

【文章赏析】

铁饭碗的幸福

——明公职人之是 辨幸福感之非

从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到毛主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俗语常言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番薯”,公职人员的工作性质、职业操守、人生定位令人赞叹。

时至今日,关于公职人员幸福感的问题却随之而生,公务员拜金狂潮蠢蠢欲动、灰色收入时有耳闻、高官情妇已不鲜见,公职人的丑闻令人扼腕;公务员抑郁情绪频频出现、晋升瓶颈由来已久、职业成就几无认同,公职人的苦水也如潮涌。无论是群众眼中的“最幸福”,还是自身以为的“被幸福”,“铁饭碗的幸福”依旧扑朔迷离。正有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更不同。”。一言以蔽之,明公职人之是,方能辨幸福感之非。

以聘任制扫清民众误解的“疑云”,拨开公务员“被幸福”的迷雾。

古语云:“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灵”,公务员终身制疲态百出,无论是“一杯茶、一支烟、一份报纸看半天”的消极工作状态,还是“一元吃饱吃好”的超国民待遇,抑或是“士农工商”的传统高地位,都让公务员行业的社会认知陷入“雾霾”。故此,以公务员聘任制驱散认知“阴霾”的呼声日渐强烈。而落实公务员聘任制则须做好“三要”。即要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拓展聘任实行范围、要以“蹄疾步稳”的格调深化聘任层级结构、要以“燕子垒窝”的恒心拓宽聘任公务员上升渠道。与此同时,更要防止“三不”,即终身制度不敢改、聘任员工不重用、聘任岗位不愿来。

以中和心淡看自身落差的“雾霾”,摆正公务员“不幸福”的浅见。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部分公职人身处其中难免遭遇“一叶障目”。以为机关生活想象力缺乏、强调“做人”胜过“做事”、晋升机会寥寥无几等刻板印象不断化。究其根源,弊在公务员自身的认识误区。摆正公务员观念上“不幸福”的陋见,要以人民公仆为典范、深化服务心;以贪官污吏为鉴、摈弃虚荣心;与甘于平凡者成列、熏陶实干心;和敢于奉献者为伍、锻造上进心。如此方能坚持“致中和之道”、在浓艳场中试淡泊之守、从纷纭境上勘淡定之操。

明公职人之是,辨幸福感之非。须引入聘任制方能去民众误解的“疑云”,拨开公务员“被幸福”的迷雾;更须培养中和心淡看自身落差的“雾霾”,摆正公务员“不幸福”的浅见。如此,方能还公众认知的一片青天,方能给公职人补上好一堂“服务课”,方能让铁饭碗真正舒心、民众彻底放心、政府行动大快人心。

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以安全生产促发展

以安全生产促发展

2013年5月31日黑龙江中储粮库大火,6月2日中石油大连石化油罐爆炸大火,6月3日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大火,11月22日山东青岛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发生爆炸事故,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市开发区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固然令人扼腕叹息,而数百个家庭的妻离子散更是令人欲哭无泪。当我们陶醉于“中国速度”的崛起成就时,不断发生的生产事故直指企业安全生产的缺位。责任重于泰山。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虽然那些事故中确实存在客观因素,但难掩其背后的“人祸”踪影。领导缺乏危机感,为赶进度罔顾安全;职工耽于生产,遇灾情束手无策;管理机制的滞后,直接导致悲剧的发生。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加强管理、严格监管,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我们唯有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才能保证企业职工安全,助力中国经济的发展腾飞。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需增强领导危机意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当前,我国部分企业领导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安全发展意识淡漠,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提高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为此,必须扭转一些领导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形成动态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明确不同层次考核的内容及程序,并与职工群众评议机制有机融合,以此倒逼领导干部落实责任,重视安全。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需开展职工安全培训。“凡教化之不立,而万民不正也。”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企业员工的努力密不可分,但企业只有持之以恒地履行安全生产条例,才能保障稳定发展的节奏不会减慢。企业职工专注生产的同时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既需了解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更应掌握遇险自救的方法途径。为此,有关部门需敦促企业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和遇险演练,不断提升职工安全生产及遇险自救能力。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需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时代进步带来的科技创新,使生产技术日新月异,旧有管理模式必须淘汰。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创新机制方法,不仅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基础,更要建立逐级负责模式,将安全管理工作逐级下放,保证一线生产工作可以随时满足安全所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企业安全生产,关系企业健康成长,关系职工生命安全,更关系我国经济有序发展的良好大局。我们唯有树立责任意识,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才能让中国鹏程万里,翱翔天外。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尊重知识产权营造创新环境

青少年:创造未来的力量

——尊重知识产权营造创新环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创新则国创新。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把青少年创造力的挖掘、培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而下一代创造力的培养,就需要我们提倡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稍显不足。山寨仿品大行天下,盗版假冒层出不穷,“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成为很多企业发展的噩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造力。只有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健全知识产权体系,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创造未来的下一代。

尊重知识产权,就要提高保护意识。对知识产权保护而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公众坚决拥护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但对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态度就不大一样,积极性也比打击假药和有毒食品等要差不少。而盗版歌曲、盗版影视、盗版书籍的屡禁不绝,正是文化原创力日渐衰微的原因。另一方面,企业仍缺乏知识产权意识,不重视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直接导致诸多厂商陆续陷入维权不力的泥淖。因此,知识产权保护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知识产权宣传,由学校教育入手令青少年从小养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而营造全社会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为我国创造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

尊重知识产权,还要完善法规体系建设。相对于不断加大的侵权打击力度,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短板也逐渐凸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上侵权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难题,盗版视频、盗版书籍、微抄袭现象比比皆是。而目前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不适应网络侵权大量增加的现实。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规体系,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收集民意、开门立法是关键。

尊重知识产权,更要强化人才培养。目前,国内仍缺乏一流的知识产权法律人才,而部分知识产权法律咨询代理中介一知半解的知识水平,不仅不利于企业维权,也不利于中国在海外维权和国际竞争。我们应摒弃象牙塔式的人才教育理念,对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要接地气,使之成为能够与企业能力要求相符合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引入国外高等院校中知识产权经理人的培养课程,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创造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身处创新和知识产权国际竞争激烈的21世纪,培育青少年的创造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没有尊重知识产权的土壤,创造之花势难盛开。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激发我国青少年创造、创新意识是一种有益的制度保障,因此唯有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我们“下一代”的创造力才能奔若泉涌。

2015年国考申论优秀范文:文化兴国

文化兴国

历史的传承即文化的传承,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任务,体现了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性和积极性。

然而我国文化产业缺乏创新,模仿、追逐潮流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文化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犹如“以卵击石”,很难掌握主动权。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要彻底改变我国文化发展的短板,需要实施文化兴国战略,转变工作思路,完善扶持制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转变工作思路,树立创新意识。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一个好的创意产品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兴起,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多人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呐喊的时候,国际跨国企业依靠造型新颖、工艺精细的产品成功赚取的巨额利润是加工型企业的数倍甚至百倍。所以,要想保证我国的企业适应当下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必须引导企业转变自身墨守成规的发展思路,将创意和创新意识置于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不仅要追求数量的提升,更要追求质量及文化内涵的提升。

完善扶持制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经济政策的完善和健全,是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保障。而当下我国文化产业缺少完善的文化产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相关具体政策未落到实处,缺乏创新型人才,且各种侵权行为屡见不鲜。因此,要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规划,完善文化产业的审批和监管机制,放宽文化中介机构准入门槛,文化执法部门应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提高政策的执行力,保证政策的落实;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国的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而文化产业能否塑造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蕴藏着让世界瞩目的文化资源,我们不但要肩负起它的传承和发展,更要走出新时期的文化发展之路,让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部分。

15年国考申论范文:铁饭碗的幸福

【热点背景】

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是幸福的。2012年10月15日,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报名,计划招录2万余人,创历年新高。据预测,年报名人数很可能接近200万,招录比例或达90∶1,竞争强度也创历年之最。然而,2013年5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机关排名倒数第一,排名倒数第二的是民营企业。这与公务员报考的热度极不相符。公务员这一职业“被群众幸福“与“自身职业认同中的不幸福”形成鲜明对比。

【文章赏析】

铁饭碗的幸福

——明公职人之是 辨幸福感之非

从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到毛主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俗语常言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番薯”,公职人员的工作性质、职业操守、人生定位令人赞叹。

时至今日,关于公职人员幸福感的问题却随之而生,公务员拜金狂潮蠢蠢欲动、灰色收入时有耳闻、高官情妇已不鲜见,公职人的丑闻令人扼腕;公务员抑郁情绪频频出现、晋升瓶颈由来已久、职业成就几无认同,公职人的苦水也如潮涌。无论是群众眼中的“最幸福”,还是自身以为的“被幸福”,“铁饭碗的幸福”依旧扑朔迷离。正有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更不同。”。一言以蔽之,明公职人之是,方能辨幸福感之非。

以聘任制扫清民众误解的“疑云”,拨开公务员“被幸福”的迷雾。

古语云:“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灵”,公务员终身制疲态百出,无论是“一杯茶、一支烟、一份报纸看半天”的消极工作状态,还是“一元吃饱吃好”的超国民待遇,抑或是“士农工商”的传统高地位,都让公务员行业的社会认知陷入“雾霾”。故此,以公务员聘任制驱散认知“阴霾”的呼声日渐强烈。而落实公务员聘任制则须做好“三要”。即要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拓展聘任实行范围、要以“蹄疾步稳”的格调深化聘任层级结构、要以“燕子垒窝”的恒心拓宽聘任公务员上升渠道。与此同时,更要防止“三不”,即终身制度不敢改、聘任员工不重用、聘任岗位不愿来。

以中和心淡看自身落差的“雾霾”,摆正公务员“不幸福”的浅见。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部分公职人身处其中难免遭遇“一叶障目”。以为机关生活想象力缺乏、强调“做人”胜过“做事”、晋升机会寥寥无几等刻板印象不断化。究其根源,弊在公务员自身的认识误区。摆正公务员观念上“不幸福”的陋见,要以人民公仆为典范、深化服务心;以贪官污吏为鉴、摈弃虚荣心;与甘于平凡者成列、熏陶实干心;和敢于奉献者为伍、锻造上进心。如此方能坚持“致中和之道”、在浓艳场中试淡泊之守、从纷纭境上勘淡定之操。

明公职人之是,辨幸福感之非。须引入聘任制方能去民众误解的“疑云”,拨开公务员“被幸福”的迷雾;更须培养中和心淡看自身落差的“雾霾”,摆正公务员“不幸福”的浅见。如此,方能还公众认知的一片青天,方能给公职人补上好一堂“服务课”,方能让铁饭碗真正舒心、民众彻底放心、政府行动大快人心。

2015年国考申论范本:节约能源资源

习近 平同志指出:“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对于领导干部进一步转变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效率上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效率问题涉及经济发展的本质。从供给角度看,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撑要素主要有土地及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随着经济发展,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也应该避免的是这种增长路径的锁定,否则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只增加投入量而不注重提高投入效率,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趋势就会越来越明显。近年来,一些地方要素投入增长率居高不下但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现象就印证了这一点,也表明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而集约型发展方式着力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对各种资源和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种发展是可持续且无负效应的。发达国家的经验、“亚洲四小龙”的实践以及拉美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从正面和反面提醒我们:今天,面临转型的中国经济,只有拿出“凤凰涅槃”、壮士断腕的勇气,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下决心改变要素驱动型增长方式,着力提高效率,才能延续良好发展势头。

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把各个经济体划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种类型。驱动力的转换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有着直接对应关系。从我国的情况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对发展动力的选择也应因地制宜。以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具备实现创新驱动的基础和条件。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资源比较优势红利尚未完全释放,科技能力的积累还需要一个过程,高端要素的集聚条件也不如东部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因此,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有条件通过继续借力效率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而中西部的多数地区仍处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的阶段,需要通过各种努力提高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为最终走向创新驱动创造条件。 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把各个经济体划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种类型。驱动力的转换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有着直接对应关系。从我国的情况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对发展动力的选择也应因地制宜。以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具备实现创新驱动的基础和条件。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资源比较优势红利尚未完全释放,科技能力的积累还需要一个过程,高端要素的集聚条件也不如东部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因此,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有条件通过继续借力效率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而中西部的多数地区仍处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的阶段,需要通过各种努力提高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为最终走向创新驱动创造条件。

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效率驱动,要点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扣除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的贡献,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和,其来源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等。研究表明,一个经济体发达与否,表面上体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低,深层原因则主要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发达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般在70%至80%,而我国仅为30%略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应改变片面重视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习惯,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根据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可以识别经济增长是要素驱动的还是效率驱动的。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但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明显提高,在制造业的一些重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还有所下滑,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信号。

让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效率驱动,必须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只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之所以高,主要是因为两个规律在起作用:一个是通过价格进行调整的供求规律,另一个是市场竞争规律。如果市场不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那么,社会经济行为就会出现偏差,市场机制就会失灵,就会导致要素价格扭曲、投入不讲效益、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寻租****等现象,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企业创新动力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整个经济发展方式就无法跳出粗放型的窠臼。

 

北京代写平台为你提供代写一切所有的内容
北京代写网 » 15年国考申论范文:让棚户区居民早日共圆安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