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春联
新春伊始,中国民间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关于这一民俗文化溯源很远。
春联最早产生于秦代前后。据《淮南子》记载,传说东海度朔山有棵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着众鬼。如有哪个小鬼胆敢作祟,二神就将他捆起来喂老虎。过年时,为了驱邪避怪,人们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为一寸的桃木板上题写驱邪降福之类的吉祥语,这就是所谓的“桃符”。宋代诗人王安石著名的《元日》诗,生动地描述了这一民间习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就是现在的春联。为使桃符不致因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而腐朽,人们每年岁末都要 “总把新桃换旧符”。后来,这种民俗文化慢慢有了发展,人们开始在木板或者红纸上题诗。
五代十国末期,后蜀国主孟昶于公元964年除夕写下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是我国最早的春联。从此,贴春联逐渐成为民间的一种普遍习俗。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春联。他命令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幅春联贴在门上,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春联,不仅自己写,还常常鼓励大臣们书写。有一年除夕,他微服出巡看到一户人家门上没有贴春联,便问原因。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春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几代皇帝也大都栖情翰墨,雅好春联。
过去的春联因人而异、富有特色,很多佳句令人回味。春联虽短短十余字,但却凝结着诗的韵律、对仗工整、词藻优美、书法遒劲。现在虽然贴春联的习俗没有淡化,但是自己动手写春联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能编春联的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