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感思之花雨祭清明
农谚说了,“春分满地匀”,那指的是春分前后的雨水多,到处都有水春耕了。春分一过便是清明,清明也是多雨的,是纷纷扬扬的雨,有时候整天濛濛地飘洒个不停,湿漉漉的,怪烦人。唐代诗人杜牧不经意写的一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更加深了人们对清明雨的印象,以为一到清明节就是雨了。其实不然,在我的印象中,清明节还是晴天的多,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或“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似乎更准确些。在岭南,“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又正值插秧的时节,插早些的秧苗,已经由黄转青了,登高四望,一片新绿。田畴远风,良苗怀新,春的气息扑面而来。田边园里到处都开着花,什么颜色的花朵都竞相绽放了,真个春色满园。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天气转暖了,性急的靓女要脱下冬装跃跃欲试新裙,结伴踏青了。清明前后去踏青,唐宋以来已经风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那些光艳靓丽的娘们,正是杨贵妃姐妹和侍从的踏青队伍。到宋代,清明前后,士女艳妆丽服,珠光宝气,出城游赏,络绎如云,吴惟信诗《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传达了此中消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代诗人多经不住明媚春光的诱惑,晋代王羲之和他的四十多位文朋诗友,在三月暮春之初,不失时机地来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兰亭水旁,一边举行洗脚仪式,一边欣赏“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没有这次踏青,恐怕就孕育不出那篇足以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及其书法来。现在后生人踏青,多以摩托车代步,实在时髦极了,但那“踏”字之趣已荡然无存,说是游春还算合适。
清明节还有一大任务,就是扫墓,所以南方又称清明节为……